今年1月以來,草地貪夜蛾從東南亞遷飛入侵我國,并迅速蔓延到18個省份,對我國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。眼下,黃淮海夏玉米也將進入播種期,我們該如何識別和防治這種害蟲呢?
蟲害概述
1、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具有適生區域廣、遷飛速度快、繁殖能力強、防控難度大的特點,是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全球預警的重要農業害蟲。2019 年1月已遷飛進入我國。
2、草地貪夜蛾屬于雜食性害蟲, 已報導的寄主遍布76屬353種植物,偏好禾本科作物比如玉米、高粱、黍、甘蔗以及禾本雜草尤其偏好甜玉米以及幼嫩玉米。
3、草地貪夜蛾無滯育現象,適宜發育溫度廣,為11-30℃,在28℃條件下,30天左右即可完成1個世代。雌、雄蟲均可多次交配,單頭雌蟲總產卵量約1500粒左右。
田間識別
1、危害癥狀識別:在玉米上為害,取食形成的蟲孔排列比較亂,葉片同時可見半透明薄膜“窗孔”和不規則的長形孔洞、葉緣缺刻,偶爾也見成排蟲孔,也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,是不同蟲齡、心葉中不同取食方向、單株多頭幼蟲為害所致。也會為害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。
2、幼蟲識別:各腹節背部有4個帶剛毛黑褐色斑點,2齡前斑點大小一致。3齡后,第8、9腹節斑點顯著大于其他各節,第8腹節4個斑點呈正方形排列。頭部“V”形紋與前胸盾板中央條紋一起形成的白色或淺黃色倒“Y”形紋。4-6齡幼蟲更明顯。
3、成蟲識別:翅展32-40mm,前翅深棕色,后翅白色,邊緣有窄褐色帶。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雜色,具環形紋和腎形紋,輪廓線黃褐色;雄蛾前翅灰棕色,翅頂角向內各具一大白斑,環狀紋后側各具一淺色帶自翅外緣至中室,腎形紋內側各具一白色楔形紋。
防治要點
第一道防護:良種通過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全程優化技術,保證芽率指標高于國標的高質量種子,出苗率提高10%左右;針對草地貪夜蛾特性,專門探索的種子保護技術,含科迪華TM路明衛并結合百年種子保護經驗,有效提升保苗率,保證高效的的早期幼苗保護。
第二道防護:保苗土壤5-10厘米地溫穩定高于10 ℃、5-10厘米土壤含水量60%左右(手抓成型,擲地即散)時,盡早播種;切忌大水漫灌,以防土壤濕度過大、土壤缺氧引起粉籽、爛芽或苗枯;苗前或苗后除草劑配合殺蟲劑,夏播區同時噴施小麥秸稈和麥茬,防除早期其他植物遷移而來的草地貪夜蛾幼蟲,兼防二點委夜蛾,并控制雜草等次要寄主。注意:1、除草劑切忌與有機磷類農藥混用;2、苗后除草劑3-5葉噴施;
第三道防護:化防從6片展開葉到大喇叭口前,葉片有透明未咬透蟲口植株超過10%,需要噴藥防治;篩選應用有效的化學藥劑,實施莖葉噴霧,包括科迪華TM乙基多殺菌素;若噴施時間在7-9展開葉,根據不同品種的建議,配合噴施矮壯素;若噴藥防治時期接近大喇叭口期時,配合施用葉面肥和殺菌劑,以提高灌漿期綜合抗性。
★本篇出自化肥價格資訊,僅作參考,讀者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。